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11:24:27

热门关注

    所在位置:首页 > 廉韵直沽 > 清廉文化 > 正文

    翰墨熏陶 家风书韵

    发布时间:2018-10-24 09:39:57 来源:河东纪委监委

    我的姥爷杜僕,原名召澐,字祥甫,笔名抱琴,别署毅翁。青年时期赴京(当年称北平)求学并参加助学运动等爱国救国活动。一生对自己要求以五不为戒,以自信、自立、自勉、自励、自重、自爱、自勤、自检、自强不息九自修身为座右铭。并在我小学时就曾告诫我,做人为人一定要“不盲从,不异立”。这简单的六个字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,从上学一直到工作至今指引着我,教导着我。

    姥爷喜欢独处,在家的一隅,常常把百叶窗拉下,用与世隔绝的感觉,独自享受着老书房散发出的浓浓书香气,那泛黄的书角温柔且静好,在夏日蝉鸣中,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。这是姥爷多年的习惯。

   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,不到傍晚,姥爷就爱坐在书柜旁,拿上一把壶,独自用干布把壶拭亮,再斟上茶,从书柜里随意拿出一本有年代感的旧书,戴上老花镜,一个人静静看书。凑着稀薄的阳光觑,茶壶里的蒸气散在书的四周。此刻,书仿佛醒了,微风轻轻翻动页角,将多年陈在书里的味儿润出,姥爷脸上浮出安详的微笑。被我偷偷塞在书里的竹节书签,经他的手泽抚摸,沁着微汗,那泛黄的书身又有了股俏皮的模样。书柄上寥寥用小篆写的书名,那字也活了,对姥爷诉说着每一个文字的精彩。我想,姥爷一定是在品读文字中的每一笔每一画每一处。他朝书中吹口气,将浮尘吹还空中。守了一辈子的严谨,最后也就求个书中的冷暖自知。姥爷侧了侧身子腾出只手来摸了摸置放已久的杯盖,他蹙了蹙眉,傍晚天气的转凉也是让杯盖清凉了些,手往下拂了拂,一会儿,微眯的眼睛又透出一股笑意,或是杯腹的热倒给他不少的安慰,姥爷摇晃着脑袋,又沉入了书香气中。那时的我,隐隐感受到了姥爷家里独特的家风。

    等我再大了些,对书和文字有了自己的见解,姥爷喜欢写一两个小篆文字,让我猜,这个字怎么念?是什么意思啊?我并不能看懂、满是奇奇怪怪笔划的小篆、金文还是大篆。姥爷爱书、喜欢读书,也喜欢琢磨文字,特别是以前没见过的文字,总是想考究这文字是什么意思?出处在哪?有几种写法?我毕竟还小,也没看过太多这方面的书籍,学校更是没讲过,难免有些冷场,他不像古稀的老人,也不提这些,坐着不动,像一本厚厚的书。他有时会忽然高兴起来,用非常兴奋的神情从柜里掏出精美的镇尺,他耐心地指着每一个镇尺上的图案,告诉我,这是诗句,这是名言,这是图案,这个是哪个名家名作坊的出品……我看着姥爷神采飞扬地讲着,还不时拿出古书给我翻开某一章某一节,好像,我也是那时喜上姥爷的旧书,懂了家里独有的家风。

    我开始学着姥爷,不到傍晚,沏壶茶,拿本旧书独自看来。有些时候,看着书里的世事人物,我越发来了兴趣,一隔就像一甲子,任由时间流逝,也不知道疼惜,我也慢慢成为了一个喜欢读书的人。现在看来,看书阅读大抵也是这样。每隔一段时间,我就喜欢把去过的,见到的一些古文字、古书、碑帖用相机照下来,能购买的就给姥爷买下来,将去过的、经历的、购置的这些东西带给年迈的姥爷带回去,讲给他听。

    姥爷去世也有两年了,慢慢,我也像姥爷一样,在那样的时间,那个阳光,在姥爷写的文字身边,去读一些书。家风好像就是这样,在长者与少年的相处中,慢慢的流传下来。但现在浮躁的社会,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不多了,大多喜欢微信、选秀、网剧等快餐文化,理解家风的人好像不多了。其实,通过时间之漂流而留下的家风,也需有人慢慢品味,就像姥爷留下的书韵字香,是一墨化不开的清香。